作为全国希望工程20年特殊贡献奖获得者、全国希望之星、全国优秀团干部、甘肃省世纪之星、甘肃省希望之星、平凉市“十佳助人为乐模范”、庄浪县“十佳文明青年”—— 曾在庄浪县水洛中学上学的贫困学生,如今担任庄浪团县委副书记的石佩奇,曾因爱心人士的捐助改变了命运。今天,他正作为一名“希望”的使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影响筹款167万元,改变了更多贫苦孩子的命运,为自己、为他人继续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3600元:帮助辍学女孩景晓霞重返校园
石佩奇的家在庄浪县卧龙乡的一个小山村,自幼成长在单亲家庭。母亲靠着12亩薄田供石佩奇和姐姐上学,她虽没有能力给石佩奇创造富足的生活条件,却从小就教育他对别人要存善念,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更要心存感恩。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争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好学生干部。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年年都是学校的“三好学生”,他深知这是自己对社会好心人和自己母亲最好的报答。距县城10多公里的山路,为了节省2元钱的车费,那么多年他就这样坚持走了下来。辛苦的求学经历和寒酸的家境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1999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平凉地区师范学校录取,并连续两届担任学校团委副书记。在平师上学期间,作为一名学生干部,石佩奇在许多好心人的关怀和注目中成长,他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在靠勤工俭学养活自己的同时,还不忘资助他人。
当他听说学校一名叫景晓霞的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被迫辍学的消息后,心被揪紧了。石佩奇实地了解了景晓霞家的生活境况:和自己一样在单亲家庭生活的景晓霞同学,与体弱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破旧的小房屋,一伸手就可摸到房顶,屋内阴暗潮湿,稍微像样点的家具只有两张床……他立刻捐出了自己仅有的250多元的生活费,并积极倡导全校师生向景晓霞伸出援助之手。他的倡议得到了热烈的响应,短短几天,全校师生就为景晓霞同学捐款3600多元、衣物80多件,使景晓霞重返校园。
对同学,他充满爱心;对工作他更是有着太阳般火热的激情。为了搞好学校共青团的工作,他常常熬到凌晨三点才睡,每一次活动都亲手策划、设计。由他负责组建的26个青年志愿者服务小分队,足迹遍及城镇山乡。在“保护母亲河”募捐及植树播绿活动中,他们3年共获捐款4000多元,植树1000多株;在“手拉手”结对服务活动中,他们为平凉市草峰小学和庄浪县何马小学、万泉小学捐建“希望书屋”各1个;在“支教扫盲、家教服务”活动中他们办扫盲班20多个,普通话培训班5个,为800多名农村孩子辅导功课;在“三下乡”活动中,他们赴平凉市四十里铺营房、庄浪县水洛镇等地演出节目13场,为农民散发科技致富传单2万多张,撰写有价值的调查报告100多份。他们的“三下乡”志愿者服务小分队,于1999年12月被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等8部委评为“甘肃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大中专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优秀小分队”。
10.5万元:及时救治白血病患儿刘景和
看到有那么多人都在关注与关心贫困孩子,他坚定了把爱心传递下去的信念。2004年6月,担任庄浪县教育局团总支书记的石佩奇了解到了更令他心酸的故事:庄浪县赵墩乡蛟龙掌小学五年级的刘景和被确诊患上了白血病,而他的父亲是一名临时代课教师,月工资仅有165元,母亲常年患病,家庭十分困难,每天700多元的治疗费让刘景和一家陷入了无助和绝望的边缘。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12岁的小景和在做骨穿检查时竟然拒绝麻醉,没有掉一滴泪,硬是咬着牙坚持,直至整个检查做完。
听到这样的故事,石佩奇含着眼泪将自己身上的100元钱捐给了刘景和,以教育局团总支和工会的名义向全县教育系统发出了《待放的花蕾呼唤生命》的募捐倡议。在短短两月多时间内,就收到全县教育系统师生捐款10.5万元,使刘景和的病情得到了及时控制和有效治疗。
17.19万元:送“轮椅女孩”徐银环赴上海救治
2008年5月6日,担任庄浪县委督查调研室副主任的石佩奇在县、市媒体上了解到残疾女孩徐银强忍悲痛、自强求学的情况后,立刻买了200多元的学习用品和衣物去徐银环父女临时租住的“家”看望他们。徐银环是一个腿部残疾的女孩,在庄浪县一中就读。从3岁能记事开始,就被医生告知因右下肢患有大面积血管瘤,终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而且随时会危及生命。常年受病痛折磨的徐银环同学,离开父亲和轮椅的扶持就寸步难行,但从小学到中学,无论刮风下雨她从没缺过一节课,从没放弃过求学的梦想。父亲为了供给女儿上学,丢下了家里的一切,数十年如一日为女儿洗衣做饭、伺候起居、陪她读书。从小懂事的徐银环学习非常刻苦,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面对这个不幸的家庭和不幸的孩子,他决定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但当他真正了解徐银环时,才发现徐银环同学深藏在内心的痛苦。
“我一直想放弃,放弃自己,我和我的父亲不想再接受您的救助,不想欠您太多的‘人情债’......”她的这一席话,曾让石佩奇彻夜难眠,他发现物质的帮助还是不够的,不能改变徐银环的负重感。从那以后,石佩奇除了一如既往地资助小银环以外,又充当起了她的“心理医生”。他对小银环说:“大家帮助你,不仅仅是出于同情,更多的是对你自强求学精神的钦佩,大家伸出援手的时候,并没有期望你将来回报什么,如果说有所期望,那就是希望你能早日摆脱病痛,成长成才,奉献社会!”
这样的谈心过了半年,笑容又回到了徐银环的脸上。2009年5月,徐银环同学被平凉市委、平凉市人民政府评为平凉市“十佳自强模范”;2010年3月,又被庄浪县委、庄浪县人民县政府评为“陇原十佳好少年”。看到小银环站在领奖台上,一副充满自信的样子,那一刻,石佩奇感到自己所有的劳累和付出,瞬间化为幸福和骄傲。

看着小银环一次次的进步,石佩奇没有自满,而是把对她的继续救助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近两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徐银环父女租住的小屋就是石佩奇去得最多的地方。他一边通过互联网搜集和咨询当前国内治疗血管瘤的医院和专家信息,一边去县残联、妇联和团委寻求帮助,四处奔走为徐银环筹集手术费。由于徐银环同学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乘长途汽车去做身体检查,石佩奇就借来同事的数码相机将银环病变部位拍成照片,寄给多家医院进行咨询。2009年10月,从北京血管瘤研究治疗中心传来消息:经专家初步诊断徐银环同学的血管瘤是良性、可治,需要6次手术治疗,约需手术费12万元左右,这让石佩奇十分振奋。
2009年10月,石佩奇获得“全国希望工程20年特殊贡献奖”,作为甘肃省唯一的获奖个人,应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希望工程20年座谈会,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作为“希望工程·完美爱心使者”出访香港和马来西亚,期间遇到了香港爱心人士陈明锋先生,石佩奇就反复向陈明锋先生介绍徐银环在轮椅上艰难求学的艰难经历,恳求他动员香港爱心人士一起筹钱帮徐银环治病。陈明锋非常感动,当场为徐银环捐款1000元,并表示回去后还会发动香港各界的爱心人士为徐银环捐款。一位年逾古稀的香港老人和一位爱心青年之间的忘年之交和爱心接力就这样开始了。
回国后,为了筹集更多的医疗费,石佩奇联系团县委设立了“银环爱心基金”,在开心网上发出倡议书,期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帮助徐银环。爱心汇聚力量。县上领导、机关干部、企业老板、中小学及幼儿园师生都纷纷捐款。截至目前,已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徐银环同学捐款12.19万元,其中石佩奇个人捐款500元。陈明锋先生联系香港的22位爱心人士为徐银环筹集了5万元,用于帮助徐银环治病和继续学业。
这场跨越两地的爱心接力让徐银环看到了生的希望。她曾在一封感谢信中动情地说“您的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灵,给了我重生的希望;如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在感动中更加乐观自信的生活。您的帮助在为我的治疗创造了物质条件的同时,鼓舞了我与病魔战斗的决心和勇气,将助使我战胜困难、走向成功。”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2010年6月,徐银环同学以6门功课总分613分超出录取分数线70分的优异成绩被庄浪县第一高级中学录取。
2010年7月,石佩奇调任庄浪团县委副书记后,就立即联系好了国内最好的血管瘤治疗专家——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林毅夫和陈达教授,送徐银环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诊断治疗,目前恢复情况很好。团县委还计划在2011年暑假送徐银环同学赴上海再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并每年为她筹集了3000元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于资助她继续学业。
3.18万元:“孤儿”胡燕燕圆了大学梦
石佩奇与胡燕燕的相识缘于2010年1月14日《平凉日报》的一篇报道:《石佩奇:人生因希望而精彩》。报道详细介绍了石佩奇从受助到助人的人生经历,曾让很多家庭困难的孩子深受教育和鼓舞。2010年6月,庄浪一中高三9班的李录林同学在看完报道后,通过石佩奇给徐银环捐了40元钱,并写信告诉他,庄浪一中高三18班的胡燕燕同学因家庭困难,高中毕业可能面临辍学。石佩奇深知当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时的痛苦与无助,这让他一直放心不下。高考结束后,他决定去胡燕燕家里看看。
胡燕燕,家在庄浪县大庄乡南湾村。7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给全家带来了巨大的悲痛,然而祸不单行,十年前母亲又带着年幼的弟弟和妹妹离家而去,年幼的胡燕燕从此失去了父母的呵护,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十多年来,她一直和年过花甲的老奶奶相依为命。当其他孩子和父母亲一起玩时,她总是站在门前的土坡上望着远方,默默地流泪。为了让孙女上学,年迈的老奶奶独自一个人在大山里耕种着10多亩薄田勉强支撑着这个家,用卖粮换来的钱供给胡燕燕完成了高中学业,今年高考取得了519分的好成绩(甘肃2010年的理科二本线为481分),可让她们祖孙俩发愁的是上大学的几千元学费从哪里来呢?
2010年6月14日下午,石佩奇联系县团委的同志和平凉蓝天助学的两名义工,经过几十里崎岖的山路,来到了胡燕燕家门口。眼前的情景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寒酸充斥着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住房的屋顶到处都是漏洞,阳光正欢快的倾泄着屋内的一切,家里唯一的电器便是昏暗的电灯泡。七十多岁高龄的老奶奶下地干农活回来,竟然颤巍巍地拿出了早已煮好的鸡蛋让大家一定要当着她的面吃下去,当时一种缘于同情却又非常朴素的感动在大家心底涌动。大家无法想象这祖孙俩在寒冷的冬季是如何度过的,在夏收时她们又是如何将山里的庄稼收获回来的……
面对胡燕燕同学所处的困境,石佩奇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他决定为这个可怜的孩子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晚上,他连夜起草了一份《“孤儿”胡燕燕难圆大学梦,期待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的帖子,通过蓝天助学网站公开发布,并联系《平凉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在得知胡燕燕同学的情况后,纷纷伸出援助之后,在高考结束后短短一月多时间里,共为胡燕燕同学捐款3.18万元,胡燕燕同学的大学梦也在大家的爱心拥簇下成为了现实。甘肃电视台、平凉电视台和庄浪电视台先后对胡燕燕同学的情况进行了报道。正如胡燕燕所说:“大家的志愿捐助让我圆了大学梦,将来我一定会和其他贫困孩子一样,以自己该有的方式去回报社会好心人、回报整个社会。”
30.4万元:每年救助150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
2010年高考结束,石佩奇也刚刚调任庄浪团县委工作,他在得知庄浪县每年有近200名贫困优秀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面临辍学的情况后,他就立即带领团县委的同志一户一户去走访县内的124家企业,共为庄浪县2010年的42名应届贫困优秀大学生筹集了8万元助学金。积极呼吁,动员爱心企业与朱店镇西关村和毛柳村的7名孤儿建立了长期帮扶关系,先后发放救助金1万元,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联系捐款3万元,资助14名家庭特别困难的农村中小学生继续学业。
2010年,在筹资12万元,救助63名寒门学子继续学业的同时,石佩奇一直思考着怎样将这一爱心助学工程永远做下去,让更多的贫困孩子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爱心救助下改变命运。为了将这一想法变成现实,石佩奇放弃了2010年“十一”长假的休息时间,骑着自行车一户一户再一次去走访庄浪县的爱心企业,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提出的关于在庄浪团县委设立贫困优秀大学生“圆梦”助学金的想法得到了爱心企业家的大力支持,一次性签约长期赞助企业12个,每年签约助学金30.4万元用于救助150名贫困优秀大学生继续学业。为了确保助学金的规范使用,石佩奇向县委、县政府和团市委做了专题汇报之后,亲自起草了《庄浪县贫困优秀大学生“圆梦”助学金管理使用办法》,在2011年4月下旬正式举行助学金启动仪式。
25.5万元:帮助白血病患者张萌和韩雄雄得到及时救治
2010年9月16,石佩奇收到了朱店镇西关村二社村民张喜平的一封《求助信》,信中讲述了自己年仅4岁的女儿张萌被确诊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面对自己女儿年幼的生命将被病魔吞噬的危险,一家人陷入了无助的边缘。这个家庭的境遇和小张萌的病情牵动着县团委所有工作人员的心。11月19日,按照医院安排,小张萌从兰大一院返回家里休息几天,石佩奇立即联系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带着慰问品专程到朱店镇西关村去看望小张萌。
来到张萌家,大家才了解到,张萌的家庭非常贫困,6年前,张萌父亲张喜平患了强直性脊柱炎,丧失了劳动能力,常年呆在家中,靠服用止痛药物缓解病痛,家庭生活的重担全落在小张萌母亲一个人的肩上。张萌家从此因病致贫,房屋年久失修,已经无法住人,一直借居在张萌二叔家,可张萌二叔也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
2010年4月,小张萌又被兰大一院确诊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住院治疗。石佩奇向张萌家人详细询问了孩子的病情、治疗情况以及家中困难,把志愿者捐助的2000元送到了张萌父亲的手上,并动员社会各界自发的为张萌捐款8000多元,积极联系争取为小张萌申请了5万元的天使救助基金和13万元的大病救助资金,帮助小女孩张萌重返医院治疗。
不幸的是2010年11月,庄浪县韩店中学高一年级年仅15岁的韩雄雄同学又被兰大一医院确诊为白血病,石佩奇在得知韩雄雄同学因家庭困难无法住院治疗的消息后,专程到韩雄雄同学家里去看望。为了帮助韩雄雄同学早日住院治疗,石佩奇积极动员韩店中学团委组织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在韩店中学组织开展了“真爱永存、生命如歌”——为白血病患者韩雄雄同学捐款活动,在不到一周时间里为韩雄雄同学捐款10381.80元,同时动员社会各界为韩雄雄同学捐款5000元,还积极联系争取为韩雄雄申请了5万元的天使救助基金。韩雄雄同学在接过大家的捐助款时,含着眼泪感动地说,在自己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是大家的爱心给了自己活下去的勇气!
11.4万元: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孩子冬季不再寒冷
庄浪县特殊教育学校由于教学楼还没有完全交付使用,学校招收的8名聋哑孩子不但暂时借用着其他学校的课桌凳,而且孩子的家庭都十分困难,大寒将至孩子们还穿着十分单薄的衣服坐在没有供暖的教学楼里上课。石佩奇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联系志愿者甘肃中天集团李丁强经理捐款1.2万元,为县特殊教育学校购置了60套课桌凳,为8名聋哑孩子每人送去了1套过冬穿的羽绒服、棉裤、棉鞋、手套等保暖衣服和书包等学习用品,实地去看望这些孩子们,并鼓励他们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身残志坚,克服困难,好好学习,争取自立,将来以自己该有的方式回报家乡,奉献社会。
12月5日是国际“青年志愿者日”。为了进一步引导和凝聚优秀青年积极加入志愿者行列,志愿服务弱势群体,石佩奇联系甘肃省兰州市“大爱无疆”志愿者服务队,为庄浪县卧龙乡白堡小学捐赠课桌凳66套,先后到卧龙乡白堡小学、卧龙乡白堡中学、卧龙乡张山小学、卧龙乡下杨小学、卧龙乡杨魏小学、柳梁乡陈山小学、韩店镇中心小学、郑河中学、郑河乡中心小学、郑河乡下寨小学10所山区学校进行走访,慰问了卧龙乡、朱店镇的5个孤儿,并为全县的246名孤儿和400多名贫困孩子送去了5000多件近9万元的棉衣和学习用品,让山区的孩子真正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爱心延续:9万元爱心书屋和60万希望小学落户庄浪
通过帮助一个个贫困孩子走出困境,石佩奇觉得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乎其微,但只要能得到更多社会好心人的理解和支持,贫困孩子的未来就不再迷茫。
石佩奇也因为多次参与组织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和弱势群体,先后获得庄浪县“十佳文明青年”、庄浪县“优秀团干部”、平凉市“优秀团干部”、平凉市“十佳助人为乐模范”、甘肃省“世纪之星”、甘肃省“希望之星”、全国优秀团干部、全国“希望之星”和全国“希望工程20年特殊贡献奖”等殊荣。
面对荣誉,石佩奇没有自满,而是把贫困孩子的救助放在心中更重要的位置。2011年他又申请加入了中华志愿者协会的行列,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往往一个人步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山路去偏远山区学校、企业、农户中走访调研,到贫困学生家里做实地调查,和基层的团干部们一起研究讨论如何更好地发挥共青团组织的职能来组织、引领、教育、服务青少年和为青少年维权的等问题。在庄浪县卧龙小学、白堡小学和赵墩裴堡小学走访时,他听说孩子们除了课本之外,很少有其他的课外书籍可以读,他马上联系心平基金会和临海爱心助学基金会为3所学校各捐建了1个3万元的爱心图书室,捐赠课外读物4000多册,为贫困山区的孩子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并为赵墩裴堡小学配备了1000元的体育器材。在庄浪县阳川乡大湾村调研时,了解到大湾小学因年久失修,部分学生教室和教师宿舍因地基下陷成了危房,加之学校撤并后学生人数成倍增加,校舍十分短缺,他在香港苗圃行动志愿者调研期间,积极联系推荐香港苗圃行动爱心助学组织为庄浪县阳川乡大湾小学捐款60万元,修建了1所希望小学。
石佩奇就是这样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都要积极地奉献社会,虽然他的能力十分有限,但他相信爱有一种可以传递的力量。即使在生活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也要拿出自己的生活费去资助那些更加需要帮助的人。从上学到参加工作,他已经捐出了自己的生活费4500多元,并长期与自己上中学时的捐助人原平凉团地委书记、现平凉市副市长杨军保持着书信联系,每年元旦向杨市长寄送一份贺卡、汇报自己一年来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是他近10年来回报好心人的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

为了激励广大青年学生自立自强、成长成才,《平凉日报》在2001年6月、2010年1月和4月,先后3次对石佩奇进行了专访,以《石佩奇获全国优秀学生干部殊荣》、《石佩奇:苦水浇灌成功花》、《石佩奇获中国希望工程20年特殊贡献奖》、《石佩奇:人生因“希望”而精彩》和《爱心接力跨越两地,11.6万元挽救庄浪患病女孩徐银环》等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南洋商报》、《中国青年报》、《鑫报》、人民网、新浪、网易、大众网、中国甘肃网、甘肃新闻网、甘肃电视台、平凉电视台、平凉新闻网、庄浪电视台和庄浪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对石佩奇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