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图标 服务项目 图标 新闻中心 图标 捐款方式 图标 爱心榜 图标 公益动态 图标 PPT在线 图标 信息披露 图标 市县传真 图标 法律法规 图标 文件库 图标 微公益
 
捐款方式
银行转账
邮局汇款
网上捐款
短信捐款
现场捐赠
市县传真 首页 >  市县传真
托起旱塬新希望
发布时间:2013-3-1 浏览量:

      兰渭希望小学地处渭源县渭河以北的北寨镇,这里远离县城,地贫人少,十年九旱,被称为“干北山”。渭源乃至定西市由于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总量较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教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因教因病返贫问题突出,每年有许多中小学生因家庭贫困无法上学或被迫离开心爱的校园。

 

      作为全乡唯一的一所中心小学——北寨小学,学生少,教学设施相当落后,“土房子泥孩子”就是其真实写照。北寨小学距县城38公里。在这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校舍年久失修,破损不堪,教室斑驳陆离,课桌凳勉强支撑。19名教职工,300多名学生,吃水要从10里外雇车拉,老师和学生统统按定量配给。唯一的文体用具是一架老手风琴……

      1989年10月,兰化公司团委就及时印发了《为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募捐致全体团员青年书》,发动全公司的团员青年为失学少年儿童募捐,成为“希望工程”全力以赴的支持者和最早实施者。到11月底,全公司3万多名职工和学校的少先队员捐款22596.90元,图书28667册,教具文具1850件,为“希望工程”引来了沁人心脾的清流。

      新绿既起,耕云播雨,兰化公司团委从募捐活动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决定将救助的目光延伸至长远,在“希望工程”中摸索出一条新路子,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他们将捐得的款项为公司的扶贫地渭源县建立了基金,每年以利息救助当地100名失学儿童读书复学。

      1990年9月1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兰化公司、渭源县三方联合投资三万元,加上公司的实物援助,总计7万元,在北寨小学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购置文具教具,创立“甘肃省兰渭希望小学”。这是继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建立以后,全国的第二所“希望小学”,也是以“厂县挂钩”形式创办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她在陇原首先落成,为改变全省乃至全国更为紧迫的基础教育现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当日,隆重的“甘肃省兰渭希望小学”命名剪彩大会举行。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洛桑、副省长张学忠、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兰化公司党委书记侯绍健、省教委主任王松山、地委副书记王国文和县委书记赵国义等领导参加了挂牌揭幕仪式,并题词祝贺。中央电视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甘肃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盛况全面报道。

      这一厂县挂钩、结对资助贫困学生援建希望小学的模式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总结命名为“兰渭模式”,成为全国共青团系统推进希望工程的方式之一。共青团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委员会,在陇原大地的“希望工程”中率先破土。他们创建的厂县挂钩,扶贫助教的“兰渭模式”,为这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宏伟工程,成功地奠定了一块闪光的基石……“兰渭模式”采用“普遍救助,重点扶持,就近就便,厂县挂钩,承担责任,一包到底”的工作方针,广开救助渠道,集资来源,多创救助形式,通过“以村带乡,以乡带县”的具体规划,在局部形成小气候,造成影响,进行扩散,从而实现集资救助的一体化,取得“希望工程”整体规模效益。

      1996年兰化公司又为学校捐赠5万元,对两幢危房进行了翻面复修。原省委书记李子奇曾来校调研学校发展情况;兰化公司团委副书记李恒森十余次来校,有次车行至渭源县半阴坡时,因避让行人车辆,李恒森一头撞在后视镜上,当场头颅破裂,血流如注,昏迷达50分钟,紧急抢救……一件件,一幕幕,极大的鼓舞了全校师生的勇气和信心。“兰渭模式”的落实立见成效,“兰渭希望小学”的教学条件迅速改观。校舍教室的改建扩建完成,整个被修缮粉刷一新,文具教具图书不断增多。

      “触景生情融兴教之景生爱国之真情,饮水思源饮兰化之水恩育我之渭源。”兰化公司团委主办的《兰化青年》小报上的一幅对联十分形象地道出了“兰渭模式”厂县挂钩,扶贫兴教之真谛。1991年6月,省委、省政府转发了《关于在全省宣传推广兰化公司团委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工作的经验、广泛开展“救助活动”的通知》后,厂县挂钩的“兰渭模式”迅速在全省各地全面推开,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希望工程热潮。据不完全统计,至1995年底,全省结对资助家庭困难学生525690名,援建希望小学27所。

      20多年来,兰渭希望小学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为当地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兰渭希望小学毕业的许多同学,在以后的求学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功地走上了人生之路。一九九四年毕业生魏邦成考入北京交通大学,现在天津铁路工程设计院工作;一九九六年毕业生魏邦成妹妹魏艳萍兰大毕业后,又考入北京大学就读研究生;魏艳丽又考入陕西师大研究生班。姊妹三人先后考研成功,成为渭水源头街谈巷议的新话题。一九九七年毕业生白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现在继续深造。二零零二年毕业生陈燕考入北京交通大学。还有很多学生,他们大学毕业后,有的已经走上教师岗位,为家乡的基础教育事业增添光彩,有的在其他行业工作,人品高尚,工作踏实。辉煌的业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关注。不完全统计,先后有500多名毕业生考入大中专院校。

      目前,学校有教学班11个,学生393名,专任教师24名,教师平均年龄36岁。学校以创办渭源一流特色小学为办学宗旨,确立了“以教学质量图生存、以教研教改谋发展”的教学思路,把“全面育人、因材施教”作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目标。学校多次被县、乡教育主管部门评为“先进集体”,2名教师先后荣获省级“园丁奖”称号,1名教师荣获“希望工程园丁奖”称号,1名教师荣获“定西地区十佳优秀辅导员”称号,6名学生被甘肃少工委评为“陇原好少年”。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上升,上学期,在全县统考中,25所中心小学排名第八(上升3个名次),其中,六年级在全县排名第一,一、三年级均排名第三。2011年4月被中共渭源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团县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的光荣称号。

      2010年10月份,学校努力争取项目资金,新建兰渭希望小学综合教学楼一栋,面积1448.5平方米,目前,此工程正在兴建。学校组建留守儿童活动室一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再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学校现有图书8000多册,生均达到20册。

      “兰渭教育模式”不仅开了教育经费之新源,而且把厂县挂钩,企业扶贫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开辟了“智力扶贫”的新领域。治穷致富,焕发出整个民族振兴的蓬勃生机;兰渭模式体现了共青团全心全意为青少年服务,为国分忧的热情与真诚。肩负的不仅是岗位责任,同样也挑着一代人的远大奋斗目标作贡献。

上篇:心系希望工程 倾力公益事业 | 下篇:希望工程托起大山深处的希望
图标
Copyright ©  www.gsxwg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电话:0931-8121796 8121799 传真:0931-8121799 E-mail:gsxwb123@126.com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陇ICP备11000153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448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448号